十月專題/「牧場健康升級月」
日常裡的防線:臺灣牧場生物防治的實踐法則

生物防治,是臺灣牧場現場很重要卻常常被低估的防疫利器,以下簡短重點說明:
第一步,嚴格控管外來感染源,包含設立消毒池、更衣室、換鞋、更換工作服等流程,搭配車輛分流、物資消毒,操作雖然反覆單調,卻是阻止外部病原進入牧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。
第二步,分區與隔離飼養;將不同週齡、不同批次的動物分區管理,能明顯降低場內交叉感染的風險。對於新進動物或身體異常的個體,落實隔離觀察,有問題能夠及早發現,也能避免疾病擴散。
第三步,現場的環境維護與死角管理,包括:糞便、飼槽、飲水設備和用具的定期清理,防鼠防鳥、蚊蠅重點監控,並確保場區周邊不堆積雜草雜物,減少病媒滋生可能。管理團隊如有共同規劃消毒日、建立單一出入口、設立清楚分區都能大幅提升生物安全成效。
說穿了,生物防治沒有什麼「大補帖」,靠長期日復一日的小細節累積,當全場習慣把這些事做到好,守住的就不是只有單一批次動物,而是整體牧場經營的穩定和未來。

接下來在下週,將會和大家揭開疫苗計畫和防疫管理的實務關鍵,也期待和大家繼續一起進步,做出屬於臺灣畜牧最實在的健康管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