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月專題/關於非洲豬瘟疫情,大家最想知道的八件事
借鏡國際,佈局非洲豬瘟的完美防線

對於非洲豬瘟的防控,從西班牙、南韓、越南的實戰經驗,為台灣從「境外防堵」到「境內應變」提供了完整且關鍵的策略藍圖。
西班牙:成功根除的教科書
• 原因:
1. 強力的中央協調:成立一個由農業部主導,整合獸醫、公衛、環境等多個部門的中央指揮體系,確保政策能跨區、跨領域被嚴格執行。
2. 科學化防疫:大規模引入ELISA等先進的血清學診斷工具,能夠快速、準確地篩檢出感染豬隻與潛在帶原者,並建立全國性的監測網絡。
3. 果斷的撲殺與補償:一旦確認案例,立即對疫場及周邊豬隻進行全面撲殺,並提供合理的市場價格補償給農民。這大大提高了農民主動通報的意願,避免因害怕損失而隱匿疫情。
4. 嚴格的移動管制與廚餘禁令:嚴格限制豬隻、豬肉產品與相關車輛的跨區移動,並立法禁止使用未經高溫處理的廚餘餵飼豬隻,從源頭上阻斷病毒傳播。

南韓:臺灣最佳的緊急應變劇本
• 為何是最佳劇本?
1. 相似的威脅環境:南韓面對北方巨大且難以控制的疫區(北韓);臺灣則恆常面對中國大陸的疫情壓力與走私風險。兩者都處於「與巨大疫區為鄰」的高風險狀態。
2. 相似的產業結構:兩國養豬業都存在大量中、小型豬場,且飼養密度高。
3. 野豬防疫策略:南韓透過多層實體圍牆防治邊境國外野豬侵擾,阻斷傳播鏈。而臺灣則是需要重視如何防堵國內野豬成為病毒保毒宿主,並更要針對「合法狩獵」此一潛在防疫破口進行管理,透過宣導與規範,避免獵人無意間將病毒從山區帶入平地。
南韓阻斷感染的具體做法:
1. 黃金72小時反應:確診後立即啟動48小時的全國豬隻、飼料、運輸車輛「移動停止令」(Standstill)。
2. 精準外科手術式撲殺:「半徑3公里」環狀撲殺策略,形成無豬的「防火牆」地帶,阻止病毒跳躍式傳播。
3. 科技化追蹤管制:強制所有畜牧相關車輛安裝GPS追蹤器,透過大數據回溯高風險路徑,進行預防性處理。
越南:引導產業轉型的務實策略
1. 政府的政策推力:明確將「大型化、集約化」作為國家養豬產業的發展方向,透過提供低利貸款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,強力鼓勵大型企業投資興建現代化豬場。
2. 企業的技術拉力:透過「契約養殖」模式,將管理技術與生物安全SOP,提供給中小型農戶,降低轉型門檻。
3. 市場的現實壓力:ASF的慘痛損失讓小型農戶體認到傳統養殖方式無法生存,成為他們願意接受引導,投入資金升級或加入契約體系的最強大動力。
 
看完這些,臺灣能夠做的三大防疫重點:
1. 建立快速應變機制:借鏡南韓經驗,建立能在疫情爆發時,立即啟動移動管制與精準撲殺的應變系統,為圍堵爭取黃金時間。
2. 全面升級生物安全,防堵潛在破口:加速豬場現代化,建立阻絕家豬與國內野豬接觸的實體屏障。更需將野外狩獵活動納入管理,針對合法獵人等高風險人員進行防疫宣導與規範,防堵病毒經由人為途徑從山區傳入豬場。
3. 深化國際合作網絡:持續與WOAH等國際組織合作,分享情報、交流策略,共同打造全球防疫陣線。